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河南省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处罚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21:02:08  浏览:81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处罚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处罚规定
1992年7月2日 省政府令第35号发布

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产品、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止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从事工业生产、商品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按照下列分工,做好本辖区内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的工作。
(一)在生产、流通领域中发现产品质量责任问题,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查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配合。
(二)在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发现生产经销掺假产品、冒牌产品的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查处,技术监督部门予以配合。
(三)在市场上倒卖、骗卖劣质商品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查处,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协助;技术监督部门发现的,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查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协助。
同一问题,不得重复处理。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的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人员可给予表扬或奖励,并为其保密。
第五条 生产、经销单位或个人应建立健全产品、商品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和商品购销质量关。
第六条 生产、经销单位或个人应对其生产、经销的产品、商品质量负责,严禁生产、经销下列假冒伪劣产品、商品:
(一)失效、变质的;
(二)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
(三)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
(四)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
(五)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
第七条 生产、经销的产品、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指出不予改正的,视为生产、经销伪劣产品、商品:
(一)无检验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允许生产、销售证明的;
(二)未用中文标明产品、商品名称、生产者和产地(重要工业品未标明厂址)的;
(三)限期使用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
(四)实施生产(制造)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的;
(五)国内生产、销售的产品、商品未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的;
(六)高档耐用消费品无中文使用说明的;
(七)属于处理品(含次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或包装的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字样的;
(八)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器未标明有关标识和使用说明的。
第八条 生产、经销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严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商品。
第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没收全部伪劣产品、商品和非法所得,责令其停止生产或销售,并可对生产企业或个人处以该批产品价值总额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经销单位或个人处以该批商品价值总额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一)生产、经销失效、变质的产品、商品的;
(二)生产、经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产品、商品的。
第十条 违反本规定,在产品、商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没收全部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和非法所得,责令其停止生产或销售,并可对生产企业或个人处以该批产品价值总额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对经销单位或个人处以该批商品价值总额百分之十
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封存全部产品、商品,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封存的产品、商品经检验确有使用价值的,标明“处理品”字样降价处理。
(一)产品、商品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
(二)产品、商品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
第十二条 有本规定第七条所列情况之一、经指出不予改正的,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生产、经销的产品、商品经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应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其停止生产或销售,没收产品、商品和非法所得,并可对生产企业或个人处以该批产品价值总额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经销单位或个人处以该批商品价值总额百分
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十四条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凭产品、商品监督检验计划实施监督检验,不得乱检查。生产、经销单位和个人,对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施的监督检验,不得拒绝。对拒绝接受监督检验的生产、经销单位和个人,其产品、商品视为不合格品,在改正前责令其停止出厂或销售该产品
、商品。违者,按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以及对其纵容、包庇,造成用户或消费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情节恶劣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四条规定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行为之一,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除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外,有关部门应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撤销产品生产许可证,对经销单位吊销其营业执照,对认证产品撤销认证证书。
第十八条 因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或人身伤亡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商品质量不属于经销者本身责任的,经销者应先行赔偿损失,再向质量责任方索赔。
第十九条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产品、商品检验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抽样方法和样品数量抽取样品,并开具正式收据。样品由生产企业或经销单位无偿提供。检验结束后,被检单位对检验结果如无异议,样品除检验损耗部分外,一律退还原被检单位。
第二十条 县(市)技术监督部门一次罚款超过二万元的,须报市(地)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市(地)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一次罚款超过五万元的,须报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第二十一条 质量监督人员现场执行处罚时应当有两人以上参加,并出示执法证件。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必须开具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罚没票据,并全部上交当地财政。
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缴纳的罚款,从企业或单位税后留利中列支,不得计入成本。
第二十三条 被处罚单位或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
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对监督检查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中的问题和案件应作记录,并将处理经过、证据和结果材料立卷存查。
第二十五条 质量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应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对利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和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无理取闹、妨碍质量监督人员执行公务的,移送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技术监督部门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案件的程序应依照《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案件,应依照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7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在防非典期间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一批性质严重的违法案件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在防非典期间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一批性质严重的违法案件的通知

工商明电[2003]第1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当前,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党支部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利用防治“非典”名义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工商明电[2003]7号)要求,正在全力以赴,集中执法力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国务院领导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近期在市场监管中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种违法行为“要严查,严管,严办,惩一儆佰”。为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在防治“非典”期间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一批性质严重的违法案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市场监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坚决打好防治“非典”这场战役。一是在普遍开展市场检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检查范围,对城乡结合部、批发市场以及农村市场中与防治“非典”相关的商品,要加强监管,不留死角。二是对市场检查中查获的违法商品要追根溯源,查出生产、仓储之地,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黑窝点。三是狠抓责任落实,对防治“非典”工作的各项措施,要逐一落实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要进一步落实市场主办者、经营者责任,共同做好防治“非典”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工作。
二、依法行政,从重从快处理一批违法性质严重的案件。
针对当前少数违法分子利用防治“非典”名义从事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问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加强市场监督检查的同时,对已经立案的违法性质严重的案件,要在保证履行法定程序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案件的调查、审理、报批的速度。大案要案,要成立专案组,专人负责,从速审理从快结案;在保证案件定性准确的前提下,一律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上限予以处罚,并坚决吊销一批违法性质严重的企业的营业执照。
三、属于下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案件,应从快从重处理。
(一)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品、口罩等与防治“非典”相关商品的;
(二)利用防治“非典”名义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
(三)无照无证生产、加工、经营与防治“非典”相关商品的;
(四)利用防治“非典”之机,垄断货源、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扰乱市场秩序的;
(五)利用防治“非典”之机,从事传销或变相传销的;
(六)其他利用防治“非典”之机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的。
四、加强部门配合,共同处理一批性质严重的违法案件。
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凡符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案件,必须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不得延误,更不能以罚代刑。同时,要积极配合公安、卫生、药监、物价等有关部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有关部门依法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的案件,经审理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依法予以吊销。
五、强化案件督办协办,及时上报大案要案处理情况。
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强化大要案件督办工作,随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重大案件。必要时,要安排执法力量直接进行查处。要加强案件信息沟通,对涉及辖区范围以外的案件及线索,办案机关要及时通报给相关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查处,共同协作,一查到底,坚决防止假冒伪劣的防治“非典”商品扩散。各地要继续按照工商明电[2003]8号文件关于案件情况上报要求,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上报有关大要案件情况。近期,重要点上报一批从重从快处理的典型违法案件。
六、加强舆论宣传,及时曝光典型大要案件。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防治“非典”期间,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在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一批大要案件的同时,要加强对这类案件的收集、总结和归类,适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坚决打击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切实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的秩序。
二00三年五月十三日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培育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培育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北市培育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四十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六月七日





淮北市培育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范培育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意见》和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根据《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意见》,由市政府筹集安排,主要用于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经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四条 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持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支持范围

国家和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认定的新兴产业。

第六条 支持方式

(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补助

1. 对新兴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开发,获得“安徽省新产品”称号的,给予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0—20%的补助,但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 对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新兴产业项目,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的办法,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给予资金补助。

(二)项目补助

1. 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成后,按下列比例给予补助:

(1)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至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指除土地以外的基建投资、设备投资,下同),且年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的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补助;

(2)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含5000万元)至1亿元,且年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的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5%的补助;

(3)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含1亿元)至2亿元,且年销售收入增长35%以上的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2%的补助;

(4)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含2亿元)至5亿元,且年销售收入增长40%以上的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2.5%的补助;

(5)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含5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的办法,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给予资金补助。

2. 支持新建、引进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新兴产业项目,在项目建成后,按下列比例给予补助:

(1)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含3000万元)至1亿元,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补助;

(2)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含1亿元)至2亿元,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5%的补助;

(3)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含2亿元)至5亿元,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2%的补助;

(4)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含5亿元)以上的,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的办法,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给予资金补助。

3. 支持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体量虽然不大,但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项目,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的办法,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给予资金补助。

(三)贷款贴息

1. 对年销售收入增长30%—40%(含30%),且被认定为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利息15%的贴息;

2. 对年销售收入增长40%—60%(含40%),且被认定为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利息20%的贴息;

3. 对年销售收入增长60%(含60%)以上,且被认定为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利息25%的贴息;

4. 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时间为一年;

5. 对发展速度快且无流动资金贷款的新兴产业企业,根据税收贡献,参照上述贴息比例给予一定补助。

第七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但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中央、省或市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 专项资金的申报



第八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均需向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申报材料。其中申请专项资金的县区属企业,须经县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初选后上报。

第九条 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资金的补助采取年度申请的办法,且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经济效益良好;

(四)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五)申报项目属于新兴产业并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认定。

第十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二)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简介;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立项审批或登记备案文件;

(五)申请贷款贴息的企业,同时提供贷款合同,资金拨付及利息支付凭证;

(六)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审核及审批



第十一条 各县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县区专项资金申请的初审工作。

第十二条 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组织相关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依据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并在市级媒体公示。

第十三条 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及公示结果,确定支持项目,并及时将确定的项目和汇总意见报请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第十四条 市财政局根据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确定的项目计划及时拨付专项资金。

第十五条 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应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 得到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应及时向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 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于年度终了3个月内上报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

第十九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或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七月一日起施行,由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