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0 14:51:51  浏览:84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汤剂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各地或各单位的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也不够完善,造成药房给付的中药饮片与医师的要求不一致,影响了临床疗效,出现了医患纠纷和医疗安全隐患。

为保障医疗安全,保证临床疗效,现就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医疗机构应当执行本省(区、市)的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相关规定。没有统一规定的,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规定。

制定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规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中医药理论。

二、开具中药饮片处方的医师要掌握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并据此书写中药饮片处方用名。

三、医师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对饮片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四、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调剂给付规定进行调剂,对未按规定书写中药饮片处方的应由处方医师修正后再给予调剂。对有特殊炮制要求的中药饮片,调剂时应临方炮制。

五、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本单位执业注册医师开具中药饮片处方以及药剂人员调配中药处方的培训。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结合医院评价等活动,组织开展对中药饮片处方书写与调剂给付情况的督导检查。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本溪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本溪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本政办发〔2012〕34号


  

各自治县、区人民政府,本钢,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本溪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本溪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增强企业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根据《辽宁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企业和非法人营利性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企业)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能用以分析、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记录和数据。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验证、披露和使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发布和使用,应当遵循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和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不得妨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委是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的主管部门,负责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其所属的信用信息征集机构(以下简称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具体负责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存储和发布。

  工商、财政、税务、质监、卫生、人社、环保、规划建设、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的相关工作。

  行政机关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第六条 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电子网络平台,履行信用信息的管理和网络维护,整合征集到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纳入信息数据库。

  第七条 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应该通过合法途径征集企业信用信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当无偿向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第八条 企业信用信息由企业身份信息、企业业绩信息、企业提示信息和企业警示信息构成。

  第九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身份信息:

  (一)企业登记注册的名称、登记注册类型、注册地址、成立日期、经营范围;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成员的姓名和名称;

  (三)企业资本情况、增值税纳税人类型、组织机构代码;

  (四)企业取得的专项行政许可、资质等级;

  (五)企业纳税等情况;

  (六)行政机关对企业依法经营情况进行专项或周期性检查的结果;

  (七)其他应当记入企业身份信息的信息。

  第十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业绩信息:

  (一)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受到各级行政机关或行业组织的表彰、授予的荣誉称号;

  (二)企业在信贷、履约、纳税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诚信经营的信息;

  (三)其他应当记入企业业绩信息的信息。

  第十一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提示信息:

  (一)企业因违法行为受到警告、罚没和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

  (二)企业未通过法定的专项或周期性检查的;

  (三)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经依法检验被判定为不合格的;

  (四)企业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未依法履行劳动合同的;

  (五)企业有制假售假行为的;

  (六)企业拖欠税款,被税务机关确定为非正常户或者由于管理原因导致发票流失的;

  (七)企业规避法律责任逃废各类债务的;

  (八)企业未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或无故拒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

  (九)企业排污超标的;

  (十)其他应当记入企业提示信息的。

  第十二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警示信息:

  (一)企业偷、逃、骗、抗税款的;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因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企业因违法经营被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

  (四)企业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五)企业产品不符合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企业恶意逃废债务、骗汇的;

  (七)企业从事合同欺诈、商业欺诈行为,被司法机关判决败诉,承担责任的;

  (八)企业出具虚假资信、审计和有关证明文件;

  (九)企业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故意拖欠保费,数额巨大的;

  (十)企业未按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故意欠缴住房公积金,数额巨大的;

  (十一)企业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

  (十二)企业排污严重超标的;

  (十三)其他应当记入企业警示信息的信息。

  第十三条 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应当客观、准确、公正,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

  第十四条 单位或者个人在获得被查询单位允许后,可以向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查询取得相关企业信用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下列行政决策前,应当根据需要使用相关企业信用信息:

  (一)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和征地审批;

  (二)资质认定、年审、年检、评奖;

  (三)审批财政支持的项目及其资金补助;

  (四)向企业出借资金或者出让物品权;

  (五)与企业签订各类行政、经济合同;

  (六)审查股票、债券发行;

  (七)其他需要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

  第十六条 信息使用者对取得的信用信息只能自己使用,不得擅自向第三方转让或向社会发布、传播。

  第十七条 企业或者有关单位经查询认为征信机构征集的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的,可以提出书面验证申请,要求其更正。

  (一)征信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确实有误的,应该立即更正。

  (二)涉及原信息是否真实的,征信机构应向原信息提供单位提交书面核实申请。原信息提供单位应当自收到核实申请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并向征信机构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征信机构应当在收到书面意见后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原信息提供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的,原信息无效,由征信机构予以删除。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未及时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的,由企业信用信息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九条 企业对所提交的本企业信用信息真实性负责。对申报虚假信息的企业,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将依据有关规定将该行为记入警示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影响的,由企业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和市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及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以及滥用职权,违法发布、利用企业信用信息,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损害企业信誉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核算管理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核算管理的通知

保监发〔2007〕45号


各中资产险公司,各保监局:

  为了贯彻落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交强险业务核算管理,提高数据真实性,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具备从事交强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必须严格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单独核算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06〕74号)和《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保监发〔2006〕90号)等的要求,遵循“准确、公平、透明”的基本原则,核算交强险的经营损益、专属资产、专属负债。

  二、各公司必须在2007年8月1日前上报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业务年度的交强险专题财务报告。交强险专题财务报告应当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单独核算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中国保监会将依据《条例》对各公司交强险业务情况进行核查,并将各公司交强险专题审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名单向社会公布。

  四、各公司必须加强交强险核算管理,严格执行交强险和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的要求,提高数据真实性。必须立即对2006年7月1日至今的交强险业务核算情况开展自查并进行数据还原。具体包括:

  (一)交强险已决赔款计入机动车商业保险,或者将机动车商业保险已决赔款计入交强险。

  (二)车险报案案件中涉及交强险的案件未进行分开立案处理。

  (三)车险立案案件中交强险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未进行分开估损。

  (四)交强险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估损不足。

  (五)未根据《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责任准备金评估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保监产险〔2006〕680号)的要求评估交强险业务准备金。

  (六)将交强险专属费用指认到其他保险业务,或将其他保险业务的专属费用指认到交强险业务。

  (七)交强险共同费用比例过高,未根据公司向保监会备案的《费用分摊实施办法》进行共同费用分摊。

  (八)是否以实际可运用资金量的比例将投资收益在交强险和其他保险业务之间进行准确分摊。

  (九)其他影响交强险业务数据真实性的情况。

  五、各公司应总结经验,完善内部控制、改造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系统、开展专业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达到交强险业务的各项核算要求。

  六、各公司必须在2007年6月30日前如实向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上报交强险业务核算自查情况、数据还原情况、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对于自查不彻底或自查后仍然存在上述问题的,中国保监会将依法责令其停止接受交强险新业务。

  七、各保监局要加强辖区内公司交强险业务核算的监管,加大对交强险业务数据真实性的检查力度,对于达不到交强险业务核算要求的公司,要依法采取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交强险新业务或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等处罚措施。



                    二○○七年六月八日